与诺奖擦肩而过的苏州人杨培东,刚刚获得2020年全球能源奖
更新时间:2020-09-10

2020 年 9 月 8 日,根据国际能源奖委员会会议的结果,确定了三名 2020 年全球能源奖获得者,分别为:Carlo Rubbia(来自意大利)、杨培东(来自美国的华人学者)、Nikolaos Hatziargyriou(来自希腊)。


1与诺奖擦肩而过的苏州人杨培东,刚刚获得2020年全球能源奖.png



全球能源协会创立于 2002 年,由 PJSC Gazprom、“Surgutneftegas” PJSC 和 PJSC FGC UES 联合支持,主要负责管理、协调和颁授全球能源奖,以及落实若干其他项目。

全球能源奖每年评选一次,以表彰那些影响地球生命并提供解决能源挑战的技术的杰出研究。从 2019 年开始,该奖项分为三类:"传统能源"、"非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使用方式"。




Carlo Rubbia 凭借促进核废料和天然气热解领域的能源使用的可持续性而获得传统能源的提名。

杨培东因开创性纳米颗粒太阳能电池和人工光合作用而获得非常规能源的提名。


Nikolaos Hatziargyriou 因在智能微电网系统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使其获得新能源使用方式的提名。

国际能源奖委员会会议于当地时间 9 月 7 日举行,并在卡卢加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国家航天历史博物馆宣布了获奖结果。出席会议的有 Kaluga 代理州长 Vladislav Shapsha、全球能源协会主席 Sergey Brilev,协会董事主席、世界能源理事会副主席 Oleg Budargin。颁奖委员会主席、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Rae Kwon Chung 电话出席此次会议。

自 2003 年设立该奖项以来,来自 15 个国家的 42 名科学家获得了该奖项,分别为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丹麦、法国、希腊、冰岛、意大利、日本、俄罗斯、瑞典、瑞士、英国、乌克兰和美国。

今年入围名单的地理申请范围大大扩大,来自 20 个国家的 78 名科学家被提出。2019 年,只有来自 12 个国家的 39 名学者参加了该奖的提名周期。

此外,今年每个类别奖项的申请数量也几乎相同,传统能源有 27 项申请,非常规能源有 29 项申请,新能源使用方式有 22 项申请,其中,78 名候选人中有 15 人是通过国际专业知识入选。

自 2003 年以来,来自 15 个国家的 42 名研究人员获得了全球能源奖的桂冠: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丹麦、法国、希腊、冰岛、意大利、日本、俄罗斯、瑞典、瑞士、英国、乌克兰和美国。



杨培东:用液体阳光解决全球变暖问题


杨培东,1971 年 8 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纳米材料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 S.K. 和 Angela Chan 杰出能源教授和化学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1993 年杨培东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学士学位;1997 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99 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

杨培东主要研究内容为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及其在纳米光学和能量转化中的应用,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线电池、纳米线光子学、纳米线基太阳电池、纳米线热电学、碳纳米管纳米流体、低维纳米结构组装、新兴材料和纳米结构合成和操控。

2001 年 6 月,杨培东的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发表报告,在只及人类头发丝千分之一的纳米导线上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激光器——纳米激光器,这一发明将有可能用于未来的光子计算机。

2002 年 2 月,杨培东领导的小组在美国《纳米通讯》杂志上报告,他们已成功地找到一种制造“多层结构”纳米线的方法,能够使硅和锗这两种不同的材料交织组成单根纳米线。这些线的尺度在纳米水平,最细的达到20纳米。

2003 年 4 月,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杨培东研究组发表的单晶体氮化镓纳米管论文,这种纳米管耐久、性质一致,有优良的光电性能。

2005 年 6 月,杨培东及其合作伙伴 Majumdar 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液体纳米晶体管。

2014 年 4 月 17 日,杨培东团队在人工光合作用方面取得划时代(Game-Changing)的科研成果。有望解决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科学难题。

201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日本物理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日裔美籍科学家中村修二因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得这一奖项,而华裔美籍科学家杨培东与诺奖失之交臂。

2016 年,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报告了一种将非光合作用的细菌改造成一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系统。


2与诺奖擦肩而过的苏州人杨培东,刚刚获得2020年全球能源奖.png



华人之光、美国双院士、麦克阿瑟天才奖


2001 年至 2004 年连续获得美国阿尔弗雷德·斯隆奖;
2003 年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列入世界 100 位顶尖青年发明家;
2004 年获得美国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大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2007 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沃特曼奖;
2011 年入选汤森路透集团遴选的最优秀的 100 名化学家榜单中第十位,同时入选了 10 年中最优秀的 100 名材料科学家中第一位;
2012 年 4 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4 年出任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2015 年 9 月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
2016 年 5 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来源:学术头条




能源版尾.jpg

相关阅读
学术前沿丨液态金属钝化锂金属负极界面用于高电压锂金属电池
2020-10-15
2020年中科院分区升级版出炉,119本环境、化学和材料类一区期刊!
2020-06-12
南科大全球诚聘博士后,这待遇看完我是想去了!
2020-10-20
长春应化所明军研究员电解液设计原理篇:如何设计稳定的钾电电解液
2020-09-22
最新一期《Engineering》能源领域期刊论文汇总!
2020-10-20
清华大学化工系张如范课题组招聘博士后启事
2020-09-24
重磅!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2021招生简章公布!
2020-10-09
喜报!中国科学家首获全球海洋石油工业界大奖
2020-10-13
工程院院士张玉卓出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曾掌舵两大能源央企
2021-08-05
IEA:家用电器占家庭能耗20%以上
2020-09-03
2020石油高校最新排名出炉!看看你的母校排第几
2020-06-17
干货来袭!常见21种分析仪器对测试样品要求
2020-06-12
空气污染是否影响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决策
2021-08-05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南策文院士课题组
2020-08-12
半导体所在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进展
2022-08-04
Nature:单晶、大面积、无折叠单层石墨烯!里程碑式突破!
2021-08-27
铝电池或成新能源储能优选方案
2022-10-14
研究揭示气候变化导致全球高山森林火灾增强
2022-11-09
上海交大王如竹/李廷贤团队ACS Central Science期刊封面论文:近零能耗自适应智能型电池热管理新策略
2020-08-17
石油石化污染物控制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20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