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凭借一己之力,屡次打破技术垄断,撑起了我国基建的半壁江山;
从嫦娥三号,到东方明珠;从港珠澳大桥到北京奥运乒乓球馆,到处都有它的身影。
它就是,同济大学。
01.“济”高一筹
同济大学,善于基建。因此很多人开玩笑说它又“土”又“木”。
他们不知道的是,同济大学不止又“土”又“木”,还很“水”。
还记得港珠澳大桥么?
来源|《港珠澳大桥纪录片》截图
这座号称桥梁界“珠穆朗玛峰”的大桥,全长约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建桥时,为了避开伶仃洋中最繁忙的主航道,同时不影响旁边香港国际机场的航班运行,所以当时决定采用了桥岛隧相结合的方式。
这个想法说出来很好,但落地实行却很难。
在深不见底的海里,如果确保巨大的沉管各节之间能够严丝合缝地接上,不会出现漏水、歪斜的情况?
团队当时首先想到的,是聘请外援。可荷兰隧道沉管公司却开出1.5亿欧元的天价,还表示现在不买快讯,下次价格会更高。
这时,同济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孙钧院士重新出山,下到工地,带领团队进行钻研。
来源:同济大学
在技术团队的不断钻研下,建成后的大桥能够抵抗八级地震、16级台风。沉管混凝土在120年之内不会出现裂缝或漏水现象,整体使用寿命超长!
在默默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后,同济又一次功成身退,深藏功与名。
02.嫦娥三号
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成功在月面预定区域优雅落月,成为我国第三个成功实施月面软着陆,并后续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探测器。
很多人观察到,在“嫦娥”进入落月阶段,有一个微微的悬停,之后果断地降落在月球表面。
这个环节,十分关键。
“‘悬停’的内涵是避障。”要让“嫦娥”在空中“看清月面”。
其难点在于,悬停时间非常短,要让“嫦娥”在“比一眨眼功夫还短”的时间里,看清楚月面,探测出障碍物,避开起伏超过20厘米的凹坑和凸起的石头。
成功着陆背后,离不开同济大学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
虽然国际上有很多方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方案都不算成熟,而且西方国家的硬件和技术对我国禁运和封锁。
经过多年探索,同济大学的航天重大工程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获得突破,解决了航天探测场景静态要素的误差可信度量、航天器实时动态遥感信息的质量可信控制、海量遥感空间数据产品的质量可信评估等一系列共性难题。
而这些研究成果为嫦娥“落”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支撑,特别是嫦娥激光三维系统实现在极短成像时间条件下的量测级探测精度。
因此,才有了悬停、激光成像测量、选定着陆点、精确避障等一气呵成的连贯动作。
自主降落风险性极大,全球航天深空实现探测器软着陆的成功率不到50%。
但我国却屡创奇迹。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平稳落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2019年,世界上一共有过3次航天器落月着陆之举,只有中国成功了,并且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到月球背面着陆。
03.百年高校
今年,是同济大学建校115周年,而测绘学科也已成立近百年。
回望过去,九十年之前的12月,同济大学工学院高等测量系正式成立,成为当时国立大学中唯一的测量系。先后有叶雪安、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方俊、曾广梁等知名学者任教。
来源:同济大学官微
1949年至1956年,同济大学测量系经历了两次调整,于1956年整体搬迁至武汉测量制图学院。
两年后,同济大学恢复了工程测量专业并招生。1981年5月,正式恢复测量系。
此后,获得了很多的好成绩。
来源:同济大学官微
2004年,成立了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现更名为自然资源部现代工程测量重点实验室)。
2012年5月20日,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正式成立;5年后,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成立了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之后,又成立了上海市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同济大学更在航天重大工程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参与了北斗导航、重力卫星等重大任务,以及港珠澳大桥,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上海长江桥隧,东海、苏通、杭州湾大桥,上海地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
负责“嫦娥”项目的童小华教授说,“测绘是‘顶天立地’的事业。”
在未来,我国测绘还会创作出更多的奇迹,获得更大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会面对更多的问题和更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