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科学史家、科技哲学家、科学的社会功能研究领域的专家们,从文化的高度俯瞰科学,用哲理的深邃透视科学,聚社会的需求运用科学,在精神的殿堂赏析科学,他们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视角对科学作了十分精辟的描述。那么,科学究竟是什么?
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曾经告诫青年人:"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无论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依靠空气支持,就决不能使鸟体上升。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们就永远不能飞起来,没有事实,你们的理论就是枉费心机。科学研究的前提是通过实践,积累大量的事实材料。但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曼(R.P.Feynman)对科学的描述是:“科学是导致科学发现的具体方法;源于科学发现的具体知识;在某些科学发现后,引导人们所实现的技术。而科学家们最关注的是,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和新知识的创造;然而,公众谈得最多的其实是科学技术的应用,热衷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我国科技管理专家张九庆在专著«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家群体透视»中,对科学有这样一段论述:“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于科学这样一个几乎包罗万象的概念,要给出一个精致而完整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科学有若干种解释,每一种解释都反映出科学在某一方面的本质特征。同时,随着社会和科学本身的发展,科学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义。要给“科学”下一个严谨而完整的定义,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卡尔·萨根一度被公众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对科学有这样一段精辟描述:“科学远不是十全十美的获得知识的工具。科学仅仅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工具。科学本身不能支持人类行动的途径,但是,科学却能够预测人类选择行动途径的可能结果。理解科学可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有一点你必须承认:科学给你带来了幸福。”
英国学者贝尔纳在他著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科学既是人类智慧的最宝贵的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质福利。虽然有人怀疑它能否像古典学术那样提供同样良好的普通高等教育,然而,当时人们认为,无可怀疑的是,它的实际活动构成了社会进步的主要基础。”
笔者认为:科学来源于实践,因此实践是科学的基础。科学的本质在于认识客观世界,探索真理。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修正是科学本质的重要体现。科学的内涵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道德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五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交融、互相促进的。
科学总是在不断发现和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和掌握客观规律、不懈地追求真理、与各种谬误作斗争中发展的。因此,科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大胆提出问题、敢于置疑、勇于批判、尊重事实、服从真理、不迷信盲从、不人云亦云,即崇尚理性。
科学是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知识吗?
艾伦·查尔默斯在他论述当代科学哲学的代表作«科学究竟是什么?»中提出了一个口号———“科学导源于事实”。他在这本书中提出:对于科学知识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的流行观念,可以用一句口号来表现———“科学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他说:“当有人们声称科学之所以特殊因为它基于事实时,他们推定事实是关于世界的主张,仔细地、没有偏见地使用感官可以直接确立这些主张。科学必须建立在我们能够看到和触摸到的东西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个人意见或思辨想象之上。如果对世界进行仔细的没有偏见的观察,那么用这种方式确立的事实就构成科学的可靠的、客观的基础。其次,如果将我们从这个事实基础推到构成科学知识的定律和理论的推理是可靠的,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样得到的知识本身是牢靠地建立的和客观的。
科学是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知识。这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主张,就艾伦·查尔默斯对这一命题的观点来看是有重要意义的。他认为这是广泛持有的常识科学观,并通过眼见为实、视觉经验不仅决定于看到的物体,以及陈述表达可观察事实来给予证明,还提出为什么事实应该先于理论及观察陈述的可错性。现代科学的产生过程表明正是因为有伽利略所作的观察和实验,还有他用观察和实验去挑战权威(尤其是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权威和圣经的权威)的态度,才使得现代科学成为了可能。
“科学是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知识”这个命题,不仅对我们理解科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告诫我们科学知识不完全基建于权威,应该怀着挑战性和批判性的精神研究科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科学的内涵,推进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科学双刃剑的讨论
科学不仅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是政治家手中的旗帜,成为凝聚人心的力量;也可以是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上的品牌,在市场上竞销;还可以是文化的标签,为崇尚流行、追赶时尚的文化圈子增添色彩。的确,在人类的今天,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像科学那样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那样令人向往和好奇,但是,也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像科学那样给人类造成空前的不安和迷惑。
由此,一个科学的双刃剑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值得令人反思。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后才显露出来的。
早在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科学双刃剑问题已初露端倪。具有卓越睿智和远见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多次发出振聋发聩的警告,却无济于事。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出版了世界环境保护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她向世人昭示了曾使其发明者获得诺贝尔奖的滴滴涕在环境中无所不在的事实,正是这种在历史上立过赫赫战功的杀虫剂,出现在它不该出现的地方。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发生在美国的三哩岛核污染事件、发生在印度的博帕尔毒气泄露事件、发生在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等)让人类不得不反思自己为征服自然所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克隆羊、干细胞的研究成功,使人们对科幻小说中描写的人的复制深信不疑。还有人类终结者问题,即人脑与电脑、“深蓝”战胜棋王、机器人户口、机器人战胜足球世界冠军等问题。困扰人类的生命科学问题,即基因作物、克隆人、消失的自然等问题;信息时代的恶魔,即信息焦虑症、信息爆炸、网隐、网幻等问题;不散的蘑菇云,即令人头痛的核“遗产”、核能核电制造的核废料坑等问题;文明社会的毒瘤,即恐怖主义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挑战着社会科学家们。这时,科学与大众的关系已是生死攸关的了。
如今,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一个以知识的生产、传播转化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迅速崛起,使科学技术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生活、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已不仅是科学家的科学,而成为了与政治家、企业家、军事家、文化人,以及寻常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