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增选重大变化、新政盘点
更新时间:2025-02-19

AEIC官网-版头.gif


2025年,新一轮院士增选即将开启。2023年作为落实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关键年份,在院士提名、评审等环节进行了重大调整,详细介绍如下:


一、2011年以来,两院院士增选情况

整体来看,两院院士增选目标、有效候选人、最终增选人数,每年均呈现不断增加趋势。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计划名额不超过90名,实际当选7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计划名额79名,实际当选59人;计划名额与当选人数缺口历次增选中最大的一次。


640 (1).png

图源:科奖在线


二、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重大变化

2023年作为落实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关键年份,针对院士增选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论资排辈”、“圈子文化”、“跑院士”、拉票助选等问题,如何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发生了较大变化:


1、院士推荐者新要求


院士推荐有两种方式,包括现有院士推荐和学术团体推荐,又以院士推荐为主。为打破“圈子文化”,本年度两院院士增选都特别指出:推荐过程实行回避制度,回避范围为直系亲属和主要旁系亲属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师生关系。


在院士推荐资格方面,本年度做出重大调整,每位院士仅可提名1位候选人,候选人获得1位拟提名学部院士提名即为有效,65岁以上的候选人获得2位院士的提名方为有效。比以往3人和6人的提名要求调整极大。


另外,特别规定,担任党政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负责人以及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院士,任职期间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和选举。


2、院士候选人新要求


党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及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企业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等技术负责人及所属研究机构负责人可视情况适当放宽。


有以下情形的人员,不得作为候选人: 1.有犯罪记录的;2.因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受到过责令辞职、免职、降职处理或者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及撤职、开除等处分的;3.因违纪违法等问题受到处理且尚在影响期内的;4.因所犯错误群众反映强烈或者因重特大事故事件受处理处分,影响尚未消除的;5.因品德失范行为受到处理的;6.因严重学术不端和违反科技伦理等问题受到处理的;7.存在学术造假行为的;8.在增选中开展请托、游说、拉票、助选、贿选等活动的。


3、评选流程新方式


杜绝“跑院士”行为,本年度院士评选改变了“院士评院士”的方式,首次采用外部同行专家评选院士增选大会选举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外部同行专家盲评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跑院士行为。


  • 外部同行专家评选:中国科学院或者中国工程院组织外部同行专家对有效候选人进行评选,评选出的院士候选人经院党组审定后,提交院士增选大会选举。外部同行专家评选工作细则另行制定。

  • 院士增选大会选举:院士增选大会上,参会院士按20%差额对候选人进行投票,选出新增选院士。参加投票的院士人数须超过应参加增选工作的院士人数的二分之一,选举方为有效。获得赞同票数超过投票人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按各专业学部增选名额,根据得票数依序当选院士。


4、院士增选新倾向


为打破院士增选学科不均衡的现状,2023年度将院士增选名额明确了学科方向属于院士增选史的重大变化。


中国科学院:请根据《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确定的领域学科方向进行推荐。推荐工作要坚持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强化满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并作出贡献的价值导向,注重领域学科间的平衡发展,着重推荐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


中国工程院:要牢牢把握院士的标准和条件,重视被提名人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贡献,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和原创性科技成果,以及其科学家精神和学术道德;坚决破除“四唯”,打破论资排辈,不以“帽子”评判人才;要特别关注科研和工程技术一线专家,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家,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关注长期工作在西部边远地区的专家,关注优秀的民营企业专家中青年专家和女性专家。


5、其他重要变化


  1. 参评条件变宽松,65岁以内的候选人获得1名院士推荐即可,不再严格限制候选人数量,工程院共有655人进入增选名单,科学院583人进入增选名单,均创历史新高;

  2. 院士增选名额明确了学科方向,要求根据院士增选指南确定的领域学科方向进行推荐。

  3. 关键投票环节周期大幅缩减,不到半月时间完成所有投票工作,有效避免人情世故的可能;

  4.  投票共分为两轮,第一轮每个学部分成六组左右,由没有参评的长江、国家级人才、杰青等60余名专家进行投票,每名专家单独封闭式管理,独自评审材料、投票,期间需上交电子通讯设备,两天内不能离开房间,不准带离任何材料,有专人监督;

  5. 第一轮投票后,三天左右即进入第二轮评选,由院士从第一轮评出的名单中确定最终人选;

  6. 取消以往的现场答辩环节,只需要提交视频和ppt等电子材料;

  7. 变动最大之处在于第一轮评选,每组有资格投票的专家人数在60人左右,抓取部分专家打分计入成绩,候选人事先跑关系的难度大幅增加,基本凭材料、硬实力说话;

  8. 工程院第一轮从655名候选人中投选出了108人,约占比16.5%,院士在第二轮评选中再次从108人中拿掉了约20-30%的候选人。


据悉,有中纪委工作人员现场办公,当场接受相关举报。候选人和评审专家接触的难度增加,评选过程公平性增加。


三、国家奖在院士增选中的地位


院士增选是极度依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普遍认为只有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且为第一完成人的专家,才能获得院士。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或者获得高等级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专家,获选院士的概率更大。当然也有例外情况,比如每年都有未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但最终获选了院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或者多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一/二等奖的最终落选了院士。


2023年度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中,青塔Pro整理了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2016-2020年间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情况:(1)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中,有141人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数占24%。‍(2)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中,有277人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数占42%。‍‍‍‍‍‍‍在公开的两院院士候选总人数中,共计有33.76%的人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手握至少一项国家科技奖。


另外,2021年至今,国家科学技术奖仅评审了1次,很多杰出科学家错失了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机会。虽然没有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加持,相信有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凭借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会成功入围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名单。


AEIC官网-版尾.bmp

相关阅读
刚刚!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名单!(附两轮名单下载)
2022-02-14
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出炉!
2023-03-28
第一档! 首轮“双一流”成效评价已公布!四川大学率先发布建设成效
2022-02-23
你清高,风头都是你出!期刊三兄弟,大哥吃尽红利,发展为领域TOP1,二弟三弟销声匿迹……
2022-03-25
重磅!中国科学院院士,任深圳大学新任校长!
2022-02-23
宇宙的尽头不是考公了???国外知名大学硕士舍弃公务员岗位,跑来中国读博......
2022-03-25
453人伤亡,俄罗斯和乌克兰,何以至此?
2022-03-25
论文观察 | 即将被Science撤稿,“明星”论文数据造假,百万科研经费打水漂
2022-02-23
活久见,学者与纪委开撕!中国学者因学术纪委同步其撤稿信息,下场撕逼怒喷“国粹”!
2022-03-30
经费预算30亿,毕业生组队住“鬼城”,这所有钱又低调的“土豪”大学,早就不该是双非了…
2022-05-17
比肩浙大,全国首批211高校,校名却被空置12年。这所高校终于要重建了?
2022-04-15
刚刚!2023中科院期刊预警名单来了!(附2021/2020预警名单)
2023-01-31
院系大调整!这所百年名校,又有重大变化
2022-09-21
期刊界的“黑手党”:曾影射克林顿丑闻,发表奥巴马文章,如今它被捧上神坛!
2022-02-23
果然六朝古都,野猪都上985,高校:那是我们的知名校友……
2022-04-15
中国最硬气的大学,粉红色
2022-09-26
这!也!行?Nature大子刊被曝无理由拒稿,随意更改作者名单,号称领域第一却专做荒唐事......
2022-03-15
极大关注!Nature子刊论文一作与读者唇枪舌战16个回合,通讯作者不胜其烦下场开撕……
2022-03-25
突破!浙江工业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发Science
2022-02-23
突然爆红!这所双一流因一名年轻导师获赞无数,学生:谁说我校名不副实?
202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