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界,一种普遍的现象是新晋学者将他们的学位论文分解成多篇小论文,以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并最终集结成书。这种做法虽然在学界广为人知,却不免带有些许取巧的意味。
最近,台湾某期刊在其征稿启事中明确声明:若学位论文已在网络上公开,则不再接受基于该论文部分内容的稿件。这一规定虽看似苛刻,实则有其合理性。
毕竟,一旦学位论文公开于网络,它便相当于已经发表的作品,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引用。 这种要求可能会对年轻学者的成果数量产生影响,因为目前大多数学位论文在答辩后都会被要求公开上网。
然而,在大陆地区,类似的规定似乎尚未普及。如果越来越多的刊物开始抵制基于学位论文拆分的稿件,那么那些学位论文不公开的学校毕业生可能会因此受益。这不仅会改变学术出版的格局,也可能对学术界的整体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剽窃的隐蔽性越来越强,识别变得越来越复杂,有的自我剽窃相当高明,甚至从字面上难以看出,需要对相关学术领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辨出端倪。 很多论文具有跨学科的背景知识,也加大了甄别难度。对论文的定性分析,需要专家的综合评审。编辑送审时,将检测到的相关论文一并递呈专家,以提高评审质量。而对自我剽窃论文的识别,既要定量分析,又要定性考虑,重复部分的性质不同,量值的要求也会不同,需要灵活把握。科技期刊编辑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行之有效的识别方法和手段。这不仅关系到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青年学者的健康成长。因为科技期刊的主要作者是研究生,他们刚刚进入学术研究阶段,一旦把路走歪了,一生都成不了好的学者。科技期刊要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术行为,警示并引导作者加强自律,严谨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