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东北,人们的普遍印象就是“落后”。
漫长的冬天,冻住的仿佛不只是土地,也让城市暂缓了发展。
与此同时,人口的大量流失,加上南方城市的快速成长,多重对比之下,也让“落后”的普遍印象在人们的心中越来越坚固。
但其实,东北早与人们认识的不同了。
01.打造东北高等教育高地
东三省坐拥11所双一流。其中不止有“C9联盟”之一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还有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一众老牌强校。
近年来,东三省也颁布了各种政策,努力打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强磁场”。
2018年,辽宁省发布《辽宁省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同时启动了重大人才工程“兴辽英才计划”。
2021年,吉林省发布《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2.0版)》。
2019年,黑龙江省启动实施“头雁”行动,打造“人才特区”和“科技特区”。
其中提到:按照“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原则,设立“头雁”行动专项资金。采取按团队分期支持的方式进行拨付,坚持对“顶尖人才”予以“顶尖支持”。按照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等不同类别,给予“头雁”团队相应的支持经费,最高支持额度达到5000万元。此外,对从海外引进的“头雁”给予最高1000万元科研启动金和最高300万元安家费,对新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平台等还给予一定的奖补支持。
2011至2021年期间,13所东北高校共计培养了28名两院院士。
02.科技加码,高校、城市共发展
在政府与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各高校近几年的科技转化成果也都呈现上升趋势。
尤其是大连理工大学,牵头组建了辽宁重大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辽宁黄海实验室,建设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共性技术中心长兴岛中试基地、人工智能大连研究院等多个实验室。
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化学专业与机械工程专业均获得“A+”的评估结果,打破了学校零“A+”的校史。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这两门学科也是大连理工大学唯二被评为“A”的学科。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高性能制造、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微纳制造、智能机电、重大装备设计等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特色,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科研任务,近五年科研经费约6亿元。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0余项,其中领衔获得国家级奖励6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众多研究成果在国家重点领域的研究所和企业得到转化应用,助力“长五”飞天、C919大飞机首飞、“玉兔”登月、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
此次获得“A+”实属名至实归。
高校与城市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如果高校不努力落实,做出成果,再好的政策也于事无补。同样,即使高校拼命努力,但缺少政府的支持,也只会事倍功半。
这个道理放在科研上也是一样的。如果只是不断地钻研内容,不去关注行业发展,不与同行交流,即使最终也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成绩,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所以,既要有踏实研究的耐心,也要有开放交流,积极探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