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浪潮及大连理工大学官网。
01.最委屈的沿海高校
说到沿海大学,有人会想到风景优异的厦门大学,有人会想到南方沿海的诸多强校,有人会想到被称作“海上王者”的中国海洋大学。
可偏偏有一所211、985、双一流强校,虽然名气不弱,但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它就是大连理工大学。
它上一次被人们所提起,还是因为疫情期间,毕业生无法在校园门口拍摄毕业照,因此学校连夜把“校园大门”搬进了校园内。
除了宠学生以外,大连理工的整体实力也非常强。
不止有13位全职两院院士坐镇,还聘有38名兼职两院院士。学校资金方面,也是十分充裕。
可为什么当人们提起沿海大学时,总是会忽略它呢?
这就要从它的建校历史说起。
02.“在朝霞中诞生,与共和国同龄。”
大连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48年筹建的大连大学。建校两年后,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在1988年改名为大连理工大学。
虽然大连大学刚筹建的时候,我国各方面的环境还不算太好,但在建校之初,它的师资就已经非常强大。
第一任校长屈伯川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担任大连工学院的院长之前,他就曾参与筹备我国第一个科学方面的高校——延安自然科学院。在筹建大连大学时,还兼任了科学研究所的所长。
因此,在担任大连工学院的院长后,他十分重视教育,派专人到北京、上海,聘请来了当时颇负盛名的王大珩、张大煜、毕德显、彭少逸等数十位知名的专家学者。
其中,王大珩院士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也是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之一。他直接促成了研究出神舟飞船、蛟龙号潜水器、天河一号及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863计划。
张大煜院士是中国催化科学的先驱者之一,组织领导了合成氨原料气净化新流程的研究开发,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使得中国的合成氨工业水平前进了二十年。
在这些人的支持下,不到一年时间里,大连工学院就办起了全国一流的物理实验室。
学术环境优异,但校园的整体环境却算不上好。
1960年前后,学校要建设自己的主楼。但因为客观因素,建筑工人们不得不离城返乡,工程被迫停工。学校不得不动员学生们自己动手,搬砖、砌墙,靠自己改成了大楼。
大连理工大学的校歌中说:“在朝霞中诞生,与共和国同龄。”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无论经历怎样的恶劣环境,它都能顽强向前,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出了自己应有的成绩。
从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再到蛟龙号、长征五号、港珠澳大桥等国家的大项目里,你都能看到大连理工大学学子和教授们的身影。
03. 前景无限
作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大连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不必多说。在第四轮学科评定中,机械、化工、环境、土木、力学这些传统理工类专业都被评为了A等。
但这也就造成了大连理工大学如今容易被忽视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金融、计算机等学科,都不在它的重点培育范围内。
但大连理工大学并没有因此而心急和焦虑,反而更加稳扎稳打的聚焦于学术。
就以土木学院为例。多年来,大连理工大学以国家需要为核心,逐渐形成了土木、水利、海洋交叉融合的鲜明研究特色,先后牵头完成我国土木工程领域首个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大工程的动力灾变”、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
除此之外,大连理工也在学科交叉的路上不断探索。将力学、海岸和近海工程、机械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融合,开辟了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生物力学、计算材料学、海洋环境和微机械等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一方面不断强化自己的强项,一方面积极进行学科交叉尝试,拓宽自己的能力圈、舒适区。
大连理工大学正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打造世界一流高峰学科,把自己推向世界一流大学。
做学术其实也是如此。与其为了热门话题而放弃自己的原有优势,倒不如在保有自己原本强项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学科拓展,学术交流,打开视野,创造出自己新的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