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大调整
6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重磅“出手”,对内部院系进行了大调整。
在现有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院、哲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和政府管理学院基础上,整合之前未进入科教融合学院的14个学系及其所属学科,重新组建国际政治经济学院、社会与民族学院、哲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和政府管理学院。
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事实上,这并非社科大第一次进行院系调整。
早在2020年9月,社科大就先行组建了文学院、哲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院等12个科教融合学院;
此次命名组建的六个学院,则是在2022年2月应用经济学院组建成立和经济学院、商学院学科调整的基础上,重新对学院进行调整。
这一次调整,不止是为了整合内部学科,增强学科优势,也是为后续冲击双一流工作做准备。
0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立于2017年,这一年也是中国社科院的建院40周年。
其实,从最初开始,社科大就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组建而来。
中国社科院拥有6大学部,研究范围覆盖多个社会科学主要学科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上曾集聚了郭沫若、范文澜、陈垣、潘梓年、金岳霖、陈翰笙、郑振铎、吕振羽、侯外庐、吕叔湘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
因此,在建校之初,就被寄予厚望。
刘延东副总理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研究生院时就曾指出:
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中央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要任务,要坚持有特色、高水平、高起点的办学方针,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双一流”文科大学。
其实,严格的来说,我国以文科见长的高校并不多,大部分高校在学科设置上,依旧以理工类为主。
这种倾斜虽然来自于多年前的院系调整,但始终不能久存。文理类高校定要平分秋色,才算是均衡。
而这一希望就寄托在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为代表的系列院校上。
03.特色双一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曾说:
目前,高校的学科壁垒问题非常严重,传统的院系设置带来了学科壁垒和学术资源的碎片化。跨学科会聚在我国高校中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成效还不明显。
高校应鼓励和引导跨学科会聚研究。譬如,构建跨学科会聚平台,给他们提供物理空间、学术建制安排,让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围绕共同感兴趣的科学难题或新领域的人才培养,聚在一起探讨、钻研。
未来的“双一流”建设应该把特色放在重中之重。“双一流”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一流学科建设。
而这,正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正在做的事情。
原社会学院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第一批成立的十二个科教融合学院之一,通过此次融合重组,社会与民族学院将进一步整合教学和科研力量,更好地发挥相关学科优势。
可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正走在建设特色双一流高校的正确路上。
这种打破壁垒的融合与尝试,不仅将为它自己铺好以后的路,也会为其他文科类院校尝试改革和融合指明方向。
正如王焰新校长所说:
构建跨学科会聚平台,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取得创新性成果的非常好的途径。
而各类会议,也是一个很好的进行跨学科学习沟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