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描绘了浙江富春山两岸初秋景色,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后因被火焚烧而分成两段。近日,记者从陕西师范大学获悉,该校计算机科学学院吴晓军教授科研团队运用AI(人工智能)技术,首次完整复原了《富春山居图》。
团队成员孙增国副教授负责本次《富春山居图》的修复,他告诉记者,在修复时,使用“剩山图”和“无用师卷”这两段现存的画作扫描图片,通过计算机对画作数据分析,然后渲染出拼接图案。
孙增国称,本次工作的难点在于修复前半卷“剩山图”的起手处,因现存真迹已无相关图像资料,科研人员参考了明代书画家沈周根据记忆背临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通过建立数据模型,最终运用AI技术完整复原。
“虽然沈周的作画技巧与黄公望有所区别,但是其画作的结构、轮廓和构图要素应该相似。我们通过设备检测了沈周临摹版山水画的结构,包括画卷上山的走势、树的轮廓、水的流向,以及小桥、房屋等细节。”孙增国称,运用AI技术,计算机能通过检测沈周山水画的结构轮廓,给出《富春山居图》真迹缺失部分的图像内容,帮助工作人员完成画作的整体修复。
在位于陕西师范大学的民歌智能计算与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内,记者看到了已经复原的《富春山居图》复制品,画卷全部展开将近8米。从AI修复的模型搭建和数据集训练,再到将修复画作打印出来,科研团队共花费一年多的时间。
团队成员、实验室副主任张玉梅教授认为,将AI技术应用于文物修复是一种巨大进步。“AI修复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不仅速度快、精度高,且AI技术能够通过风格学习进行适配迁移,补足文物损毁的部分,这是传统修复所不能做到的。不管是从文物保护还是文物创新方面,对于陕西这个文化大省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民歌智能计算与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是陕西首个、西部首批获批的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国家战略与文旅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基于文化科技融合,针对民歌资源开发利用、智能技术应用以及文化传承教育方面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验室主任、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吴晓军介绍,实验室和华为公司合作共建了陕西师范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MindSpore研究室,致力于将基于昇腾算力底座和国产AI框架MindSpore的解决方案,应用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领域,支撑国家战略任务落地、促进经济与产业发展融合。基于上述解决方案,实验室开发了书法、绘画等文旅资源智能生成技术,将推动传统文化教育、文旅数据仓库、文物数字化修复、山水画教学等工作的高效开展。
据悉,未来,陕西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将深入研究AI文物修复技术,提高文物修复效率,让更多文物焕发新彩,持续探索文物活化新可能。(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