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enticate查重系统怎么用?有什么核心操作?
作为全球权威的论文相似性检测工具,iThenticate是科研人员把控论文原创性的重要工具。掌握其使用方法与核心操作,能高效提升论文质量,助力学术发表。下面aeic小编来跟大家具体聊一聊吧。
一、前期准备:文档规范与参数确认
检测前需完成两项关键准备。文档格式上,需剔除密码保护、启用宏的.docm文件及带有视觉效果的文字,ApplePages与MicrosoftWorks格式文件也无法生成报告,建议转为常规Word格式。篇幅方面,单篇检测建议控制在25,000个单词、40页以内,避免因超限影响检测进程。
同时要明确检测需求,部分机构提供自定义参数功能,可根据学科特性与投稿期刊要求调整比对范围,比如限定近五年文献或某一学科领域数据库,提升检测精准度。
二、核心操作:从上传到报告生成
登录系统后,核心操作分三步完成。第一步是提交文档,在上传界面选择需检测的论文,系统支持单篇直接上传,无需拆分段落,上传后需确认论文标题与作者信息,避免因信息误差导致比对异常。
第二步为启动检测,点击确认后系统自动与全球海量文献数据库比对。检测时长通常为3-5分钟,具体需根据论文篇幅调整,无需人工值守,系统会在完成后发送提醒。
第三步是获取报告,检测完成后可直接下载相似度报告。报告核心包含整体相似率与分段相似情况,红色标注严重重复内容,黄色为中度重复,同时明确相似文本的来源与匹配程度。
三、报告解读与后续优化
解读报告是发挥检测价值的关键。需重点关注三点:一是整体相似率,不同期刊要求差异较大,需以投稿目标期刊标准为准;二是重复来源,优先处理与高影响力文献的重复片段;三是重复类型,区分引用不当与原创性不足的段落。
针对重复内容优化时,可采用复述改写,提取核心观点后用独立表述重写;数据类内容建议用公式编辑器录入,表格形式可简化文字表述;大段标红内容若不影响核心逻辑,可直接删减以快速降重。需注意专业名词不可随意更改,引用内容需控制在合理比例内,避免过度引用引发原创性争议。
使用时还需注意,机构版系统检测不留痕且不收录论文,能保护科研隐私与成果安全。建议在论文定稿前完成2-3次检测,每次修改后间隔检测,逐步降低重复率,最终以投稿期刊要求为准。
以上就是aeic小编的相关知识分享了,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的相关内容,可以进入aeic网站内搜索关键词或联系站内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