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是审稿活动中的基础环节,往往决定稿件的命运:退稿、修改或转交专家审理。
科技期刊编辑每天要面对各个专业以及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来稿,从客观上说,编辑难以对多学科的文稿做出准确的评价,这时就需要专家审稿进行学术把关,以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因此,一些期刊的编辑长期依赖专家审稿,自己承担的只是编务和文字编辑方面的工作,编辑的初审工作往往在专家审稿后才开始,从而使这项理应由自己负责的工作常处于缺位状态。
稿件的审理如果一味地推给审稿专家,会使编辑完全失去对稿件的判断力,对稿件的理解只是跟着专家审稿意见走,一些本可以在初审中解决的问题却被遗留到后期复审甚至在编校阶段处理,不仅影响编者、审稿人和作者之间的沟通,而且使得编辑不能真正地把握文章的质量。
那么,面对各种专业性很强的稿件,编辑人员该如何应对呢?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了几种初审稿件的方法,以期与同人讨论。
1、审结构
审结构可以说是一种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审稿方式。编辑在进行初审时,首先要看一篇论文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科技论文的撰写格式。尽管编辑人员可能对所审理文章内容的科学性无从把握,但是多年的编审经验会对编辑人员把握论文结构有很大帮助。
科技论文的结构形式,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它由前置部分———题名、摘要、关键词,主体部分———引言、正文、结论,后置部分———参考文献、附录等构成。
严谨的结构、完整的体系,是由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决定的,它体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注重对论文结构的审查,编辑人员能够扬长避短,通过运用科技论文写作规律化解天书,提高自我的审读能力。
2、审公式
公式在科技论文中大量出现,其枯涩难懂,给科技编辑特别是非数学专业出身的编辑的审读带来许多麻烦。此时可以如校对一样逐字逐句式地阅读公式。这种审稿方法虽然看起来很机械,但对于专业性很强的文章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虽然编辑会对所审文章不能深刻地理解,但是通过对公式的“咬文嚼字”,可以帮助编辑人员破解“密码”。
3、审数据
科技论文往往会给出一些数据来说明问题。对于类文章,在审阅过程中将文中的数据,根据出现的先后以及它所表达的问题逐一分类列在稿纸上,然后进行上下对照验证,往往也能发现问题。
4、审图表
在科技期刊中,插图与表格有着同样的作用和功能,即替代或补充文字叙述。图表可以以科学、明确、简洁的方式表达一定的科学内容,并与文字叙述相呼应,一起论证作者的观点以及最终的结论。图表能从某个侧面反映出论文的主题、研究方向,同时包含着审稿信息;所以,在审读文章时注意图表与文字的对应关系也有利于提高初审质量。
5、审参考文献
对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分析有利于保证稿件的初审质量。
其一,要看所列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的论文类型以及研究课题的状况对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会有一定的影响。例如,综述性文章就需要大量的参考文献来作为作者论点的佐证或依据,而新兴学科的研究论文,其参考文献量就不会太多。
其二,作为科技论文,外文文献有时是必不可少的。从作者参考外文文献的量,可以分析和推断作者对学科知识的了解程度。
其三,分析参考文献的出版日期。一般来讲,科技论文的参考文献越新越好,特别是一些新兴学科的论文。当然,不同类型的论文,对其参考文献的要求有所不同:综述性文章的参考文献一般不但要求齐全而且出版的时间范围要宽一些;而实验研究型论文,一般来说应该给出近两三年内的参考文献,如果文献的出版时间太久,文献比较陈旧,该论文的创新性就应当受到质疑。
其四,参考文献的出处也是审读要点。由于一些权威期刊,特别是某一领域的专业期刊往往集中了某一学科的高水平文章,作者对这些期刊文章的引用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其五,参考文献与论文比对。从参考文献中找出与该文内容相近的文章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论文的创新点,或者文章是否有抄袭和剽窃的问题。
总之,参考文献包含着重要的审稿信息,通过对文稿参考文献的全面分析,可以拓展编辑人员的审稿视野,提高编辑人员对文稿质量和水平的判断力。
(来源:《编辑学报》2007(8); 作者:赵茜,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