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学术论文究竟需要多少名合著作者?
更新时间:2018-12-25

论文可谓是流通于科研界的货币,做科学研究的学者通常每年都与其他几位学者合作,发表几篇篇幅较短的论文,相较之下文史类的学者则常独立工作或两人合作完成更长的作品或是出版书籍。研究每篇论文合著作者的数量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领域的科研传统、氛围等。最近,专注于探讨科研政策和论文系统的博客期刊Elephant In The Lab上出现了一篇与此相关的详细调研。

 

这篇调研找到了Scopus数据库中27个领域前20的佼佼者,总结了他们在2010到2016年间论文发表的情况。除了平均每篇论文的合著者数量有上升趋势以外,这项研究还体现了科学领域学科间的巨大差距。比如物理与天文学(Physics and Astronomy)在七年间每篇论文平均作者数量高达1268人,2016年这个领域的论文有半数以上的合著者超过了千人,并且合著人数还在以每年58人的速度增长。除此之外医学领域、生化基因和分子生物学界的最高合著人数记录也达到了千人以上。但此外其它领域的平均每篇论文合著者人数则几乎都在10人以下。

 

同样令人吃惊的数据还有个人论文发表量,例如医学领域按上述调研方法选出的前20位佼佼者中,通过计算每位每年发论文的数量高达43.5篇,而这七年间(2010-2016)每位作者发论文的总量从270左右到650篇不等;同样的数据到了物理和天文领域更是增至了650至1000篇不等。将这个数字除以工作天数,以两个领域论文数量最多的学者为例 - 651份(医学)和993份(物理和天文),平均一篇论文的完成不过2-3个工作日。

 

不难想象,这些科研人员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也达到了46612次(医学)和36054次(物理和天文)。

 

这篇调研的作者将这样的科研合作比作工厂式的生产,一篇论文作为最终的产品也被分为很多小部分,由很多“工人”既研究员来完成;同时他们认为一直沿用的论文合著的署名形式已经不能反应现下科学界更为复杂的合作方式。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83年就有日本的医学研究组投稿时列出了四页160人的合著名单。

 

但值得思考的是,名单上的学者都符合作者的定义吗?

根据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ICMJE)给出的详细规范指导,作者不仅是要对研究的提出和设计或是数据采集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起草论文或在需要思考的关键部分进行修改,为最后出版的稿件定稿,也要能在出版以后为论文的准确性负起责任。同时作为合著者,需要了解各个作者的分工和责任所在。这些条件缺一不可,才能称得上是作者。

上述研究中署名最多的论文共有5154名作者,平均下来每人贡献了1.1个单词,很难想象他们都满足ICMJE对作者的定义。

 

因此也要提醒科研人员,作者不仅是取得科研荣誉的人,也对科研的质量负有责任,如果不满足成为作者的诸多条件,则应该被列入“致谢”(acknowledge)的名单当中。

本文来源:Enago英论阁科学网博客

 AEIC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