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opus会议论文引用与参考文献格式的注意事项
Scopus会议论文的引用与参考文献格式直接影响学术成果的可见度与评估结果。若格式失准,不仅导致检索系统无法正确归集,亦可能使同行对研究严谨性产生质疑。接下来aeic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一、核心原则
1. 一致性:全文引用风格须与会议官方模板保持统一,切忌混用Harvard、Vancouver、IEEE等多种体例。
2. 完整性:作者、年份、题名、会议名、页码、DOI六要素缺一则链条断裂,机器无法生成可信的引用网络。
3. 可追溯:DOI与ISBN是Scopus算法判别文献身份的主键,缺失即被视为“灰色文献”,难以进入CiteScore计算。
二、作者字段的精细处理
华语姓名常含连字符与空格,建议完全按护照顺序呈现,杜绝缩写倒置。例如“Zhang-Xue, Ming”不可写作“Zhang, M.”。若作者超过二十位,Scopus默认以“et al.”截断,但投稿阶段仍须完整列出,以防校样阶段补录困难。
三、会议名称与地点的规范
会议名须采用官方英文全称,禁用缩写如“ICML’23”。地点应含城市与国家,城市后加国别逗号,例如“Beijing, China”。若会议为混合形式,标注“Hybrid Conference”即可,无需附加“Online”字样,避免数据库误判为纯网络会议而降低权重。
四、页码与出版载体
Scopus对单篇页码起止极为敏感,切忌以“e123”或“Article 45”代替传统页码;若会议录仅分配文章编号,可在页码位标注“Article No. 45”,但需在Cover Letter中主动向编辑部声明,以便后期手工修正。
五、DOI与ISBN的勘验
提交前须在CrossRef反向检索,确认DOI已正式注册且指向最终版,而非预印本。会议录如未申请ISBN,需联络主办方在论文集版权页补印,否则该次出版将被视为“Proceedings without ISBN”,无法进入Scopus的Source List,后续引用数归零。
六、后期校验与纠错
论文上线后两周为黄金修正期,应每日检索Scopus Author Profile,核对是否出现“Author Split”或“Title Misspelling”。若发现错误,可由通讯作者填写“Scopus Content Feedback Form”,并上传会议官网的Final Program作为佐证,通常七个工作日内可完成 metadata 更新。
今天aeic小编的相关知识分享就到这里啦,如果还有疑惑或是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多留意aeic网站的更新内容。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