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I论文修改中容易忽略的三个隐形问题
SCI论文修改常聚焦内容深度与语言流畅度,却易忽视逻辑断层、术语不统一、指代模糊这三类隐形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细微,却会破坏研究叙事的连贯性与严谨性,影响论文录用结果。接下来aeic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第一类隐形问题是“逻辑断层”,多存在于段落衔接与论证链条中。部分作者在修改时仅关注单句表达,忽略段落间的逻辑关联,如从“实验方法”过渡到“结果分析”时,未说明方法与结果的对应性;或在论证观点时,跳过关键推理步骤,直接得出结论。例如仅表述“实验数据符合预期”,却未解释“预期依据”与“数据匹配逻辑”。修改时需在段落首尾添加过渡句,如“基于上述实验方法,对样品检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如下”,同时补全论证链条,确保每一步结论都有数据或理论支撑。
第二类隐形问题是“术语不统一”,常见于跨章节表述中。同一概念在摘要、引言、结果部分使用不同称谓,如前文称“纳米复合材料”,后文却简称“纳米材料”;或中英文术语混用,如“气相色谱(GC)”与“气体色谱”交替出现。这种不一致会干扰读者对研究对象的认知,削弱论文严谨性。修改时需建立术语表,统一关键概念的称谓,通读全文核查术语使用情况,确保同一概念在不同章节表述完全一致。
第三类隐形问题是“指代模糊”,多源于代词滥用。作者常使用“这”“该方法”“此结果”等代词,却未明确指代对象,如“通过该方法获得的数据显著优于前者”,未说明“该方法”具体指前文提及的哪一种方法、“前者”对应的具体对象。此类表述会让读者产生困惑,需在修改时将模糊代词替换为具体名词,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获得的数据显著优于紫外分光光度法(UV)的检测结果”,确保指代清晰无歧义。
今天aeic小编的相关知识分享就到这里啦,如果还有疑惑或是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多留意aeic网站的更新内容。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