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I会议论文如何警惕出现歧义表述?
SCI会议论文的歧义表述会导致研究意图被误读、数据结论遭曲解,甚至动摇论文学术可信度,需从术语使用、句式结构、数据描述、指代逻辑等关键维度建立防控意识。接下来aeic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术语使用需杜绝模糊性与多义性
部分学科术语存在“一词多义”现象,如“分辨率”在图像处理中指向像素密度,在光谱分析中则指波长区分能力,若不结合研究场景明确界定,易引发理解偏差。应优先选用领域内无争议的规范术语,对存在歧义的术语,首次出现时需补充限定说明,如“本研究中‘响应时间’特指传感器从接触目标到输出稳定信号的时长”,通过精准定义消除解读盲区。
句式结构需避免复杂冗余与逻辑模糊
长难句若成分嵌套过多、逻辑关系不明确,易造成语义混淆,如“将样本经处理后与试剂混合测定的结果显示异常”,未明确“异常结果”源于样本处理还是试剂混合。应采用“主谓宾”清晰的短句结构,通过添加逻辑连接词(如“由于”“因此”)明确因果关系,对多步骤实验描述,可按“先-再-后”的时序逻辑拆分表述,让读者清晰追踪研究流程。
数据描述需杜绝模糊表述与歧义解读
数据呈现若缺乏精准限定,易引发误解,如“实验结果提升显著”未说明具体提升幅度,“样本数量充足”未明确具体数值。应采用量化表述替代模糊描述,如“实验准确率较基线模型提升12.3%”“样本量n=300,满足统计学检验要求”;同时注意数据单位的规范使用,避免因单位省略(如“浓度为5”未注明mol/L或g/mL)导致数据含义模糊。
指代逻辑需确保清晰无歧义
代词使用不当是引发歧义的高频问题,如“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其操作简便”中,“其”若前文同时提及“方法”与“设备”,则指代不明。应优先使用具体名词替代模糊代词,或在代词前补充限定语,如“该检测方法的优势在于其操作简便”;对前文提及的多个对象,后续指代需明确区分,如“模型A的训练效率提升20%,模型B的预测精度提升15%,二者在不同指标上各有优势”,避免因指代混淆导致对比关系模糊。
今天aeic小编的相关知识分享就到这里啦,如果还有疑惑或是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多留意aeic网站的更新内容。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