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iThenticate查重前必看的检测细节
iThenticate作为常用的查重工具,不少科研人员都会选择使用。不过,在使用iThenticate进行查重前,了解一些关键的检测细节,能让查重结果更具参考价值,也能更合理地利用这一工具。aeic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关注文档格式的规范问题
iThenticate对不同格式的文档兼容性存在差异,常见的Word格式通常能较好地被识别,但如果文档中包含过多特殊格式,比如复杂的公式、图表、脚注或尾注,可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影响。部分特殊格式的内容可能无法被准确解析,进而导致重复率计算出现偏差,所以在上传文档前,建议尽量简化文档格式,确保核心文本内容能被工具正常识别。
检测范围的选择
iThenticate的数据库覆盖范围较广,但在实际检测时,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检测范围。比如,若只是进行初稿检测,可选择基础的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数据库;若论文即将投稿至特定领域的期刊,可尝试勾选该领域相关的专业数据库。不过,不同检测范围对应的检测时间和结果侧重点会有所不同,需要结合论文的实际阶段和用途来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的处理也很关键
一般来说,iThenticate能对规范标注的参考文献进行识别,在检测时会将其排除在重复率计算之外。但如果参考文献的标注格式不统一、不规范,比如缺少必要的标注信息,或者标注位置错误,工具可能无法准确识别,从而将参考文献计入重复内容,导致重复率偏高。因此,在查重前要仔细检查参考文献的标注情况,确保格式符合学术规范。
注意检测结果的解读方式
iThenticate生成的查重报告中会标注重复片段及其来源,但并非所有标注的重复内容都属于学术不端。有些常用的专业术语、通用表述可能会被判定为重复,这就需要用户结合论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判断,不能单纯依据重复率数值来认定论文的原创性,要客观理性地看待检测结果,并根据报告中的提示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
今天aeic小编的相关知识分享就到这里啦,如果还有疑惑或是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多留意aeic网站的更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