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会议论文中通讯作者的沟通策略
IEEE会议论文发表中,通讯作者作为核心协调者,肩负统筹作者团队、对接期刊编辑、反馈审稿意见的关键职责。其沟通效率与质量直接影响论文撰写进度、审稿流程推进及录用结果。本期aeic小编给大家分享相关知识。
与作者团队的沟通需突出“分工明确、进度可控”。论文筹备初期,通讯作者应牵头召开线上或线下会议,根据团队成员研究方向与擅长领域,明确各章节撰写任务、数据收集责任及初稿提交时限,形成书面分工清单同步至全体作者,避免职责重叠或遗漏。撰写过程中,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每周通过邮件或会议同步各部分进展,针对实验数据分歧、理论阐述争议等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并敲定统一表述,确保论文内容逻辑连贯、观点一致。论文初稿完成后,需收集每位作者的修改意见,梳理整合后形成修订方案,明确修改责任人与完成时间,避免反复修改延误投稿。
对接期刊编辑时,沟通需秉持“专业规范、简洁高效”原则。投稿阶段,按IEEE期刊要求规范撰写投稿信,清晰说明论文研究主题、创新点及符合会议收录范围的依据,避免冗余表述;投稿后若遇编辑问询,如补充作者信息、完善格式规范等,需在24小时内精准回应,确保信息准确无误。收到审稿意见后,第一时间向编辑确认修改截止时间,明确是否需要提交修改说明文档,若对审稿流程存在疑问,以礼貌谦逊的语气向编辑咨询,避免质疑或抱怨,维护良好合作关系。
面对审稿人意见,通讯作者需做好“精准回应、合理辩驳”。收到审稿意见后,先组织团队逐点分析意见类型,区分“必须修改”“建议修改”“存疑待辩”三类内容,针对“必须修改”的问题,如数据补充、逻辑修正等,明确修改方案与负责成员;对于“建议修改”项,结合论文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调整,若不采纳需说明合理理由;针对“存疑待辩”的观点,用实验数据、文献依据支撑自身论证,避免情绪化表述。修改完成后,按IEEE格式撰写回复信,逐条对应审稿意见说明修改情况,确保逻辑清晰、论据充分,提升审稿人认可度。
今天aeic小编的相关知识分享就到这里啦,如果还有疑惑或是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多留意aeic网站的更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