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怎样高效回复审稿人?
更新时间:2023-04-23

SCI怎样高效回复审稿人?


  SCI怎样高效回复审稿人?


  当我们将SCI论文提交去期刊后,就能够安心等待审稿回复了,一般会有修改的意见或是拒稿。而当我们收到期刊审稿人的审稿意见后,应该怎么才能高效地回复呢?回复审稿人的时候又应该注意什么?来看看aeic小编的分享吧。

  假设一篇论文有三个审稿人,那么作者应该按照审稿人一、审稿人二、审稿人三的顺序,依次回答审稿人的意见。针对每一个审稿人的意见,要按照“一段意见、一段回答”的形式,逐条回答。不要把几个审稿人的几条意见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再回答。这是因为,作者把不同审稿人的意见“综合”在一起,难免有自己的主观取舍,有“避重就轻”之嫌。编辑读到答辩信时,不清楚作者是否把审稿人的所有意见都考虑到并回答了。

  逐条回复时,要简短地向审稿人解释,并说:已经在第几页第几段进行修改,在文中已经用红色标出修改的部分。作者还需要在答辩信中重现修改的段落和句子(新增或者修改的内容用红色标出),甚至给出有变动的图表。这样,“一本账很清”,审稿人看完答辩信,马上就能向编辑建议接收该论文,而不必重新审读文稿。

  但问题是,很多“菜鸟”费了好大的劲儿向审稿人解释,既没有说清楚自己根据审稿意见补充了什么实验,也没有说清楚这些修改体现在第几页、第几段。这就使审稿人怀疑作者没有吸取审稿意见,只是在搪塞。如果作者进行了有效的修改,那为什么不大大方方地说出在哪里进行了修改呢?如果有些补充的数据不方便放在论文的正文,那么可以作为“支撑信息”发给编辑。论文正式发表时,这些“支撑信息”会作为论文的附件,放在出版社的网站上。

  还有的作者长篇大论地向审稿人解释,并把修改过的段落附上,但长篇解释和新增段落的内容几乎一样,这就没有必要了。逐条回复要务实、干脆利落,而不要让编辑觉得“问题很大”以至于作者需要用很大的篇幅来解释问题。

  如果初审时审稿人的定性评价很负面怎么办?那也得如实呈现。既然编辑决定让你修改论文,只要你认真修改,论文最终发表的可能性很大。修改后,最好的情况当然是几个审稿人都同意接收论文。也有可能原本建议“小修改后发表”的审稿人这次同意接收论文,而原本建议“退稿”的审稿人这次提出了新的修改意见。那么再经过一轮修改,论文便可被接收。

  以上就是aeic小编的相关知识分享了,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的相关内容,可以进入aeic网站内搜索关键词或联系站内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