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中科院分区和JCR分区的区别
所谓分区,即根据期刊所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而计算出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简称IF)进行排序所得出的结果。中科院和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汤森路透旗下子产品)根据期刊影响因子分为四个区,下面和aeic小编一起来看看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一、分区查询:
我们可从中科院分区表和JCR分区表中查询某SCI期刊的分区情况
影响因子计算公式:
IF=某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该年的被引次数/该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总数
二、JCR分区:
首先根据大学科领域将期刊分类;其次将各个学科内的期刊按照影响因子排序;最后根据比例划分期刊的所属区(每25%一个区,共4区)。
即:所有的期刊主要按影响因子高低被分为四个区,分别是Q1区,Q2区,Q3区,Q4区,各占25%。即Q1区是影响因子最靠前25%的期刊,Q4区是最靠后的25%的期刊。Q1区的期刊质量最高,Q4区期刊质量最低。
三、中科院分区:
中科院分区方式与上述JCR分区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划分期刊所属区的比例不同(5%一区,6%-20%二区,21-50%三区,剩余的是四区)。
关于中科院分区,上述比例是根据往年经验总结出的大概数值,具体核算方法较为繁琐,如下所述:
中科院分区表把每个学科的所有期刊按照学术影响力(3年平均IF-即三年IF的平均数)由高到底降序排列,依次划分为4个区,使得每个分区期刊影响力总和相同。
由于学科内期刊的3年IF的偏态分布,这使得1区期刊数量极少。为了保证期刊1区期刊数量,1区期刊取整个学科数量总数的5%,即3年平均IF最高的5%的期刊为1区期刊。2~4区期刊使用3年平均IF总和相同的方式划分。
具体方法如下
1、把每一个学科的期刊集合(数量为n本)按照3年平均IF降序排列,以下各步计算,均基于此顺序。
2、前5%期刊(该学科期刊总数量的5%,即5%*n)为1区期刊。
3、剩下的95%期刊中,计算它们的3年平均IF的总和(S),然后求总和的1/3(S/3),剩下3个区的每区的期刊影响力累积和各为S/3。
4、上一步的期刊集合(也即除1区期刊外的期刊集合)中,从第1本期刊往后计数,如果它们的3年平均IF的总和(S2)等于上个步骤计算出的总和S/3,那么这些期刊就是2区期刊;相同的方式可以划分出3区期刊,剩下所有期刊为4区期刊(S2=S3=S4=S/3)。
以上是关于SCI中科院分区和JCR分区区别的内容,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欢迎联系aeic小编咨询,学术路上,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