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要来了,今年冬天格外冷吗?
更新时间:2021-10-27

本文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辛雨


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消息,今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预计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而早些时候,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通报也指出,一次较弱的拉尼娜事件可能在2021年晚些时候开始形成,并连续延续到第二年。


鉴于2020~2021年秋冬季曾出现拉尼娜事件,2021年将是“双拉尼娜年”。通常而言,受拉尼娜影响的冬季,北半球极端冷事件发生频率增加,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的概率较高。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拉尼娜事件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变暖趋势中的“冷插曲”。那么,拉尼娜事件会导致今冬气温偏低吗?为此,《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周兵。


“双峰型拉尼娜”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它与海面水温持续高于常年的厄尔尼诺,被认为是有可能导致全球异常气候的重要原因。


“总体说来,拉尼娜的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但它的到来也可能会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周兵表示。

据统计,1950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16次拉尼娜事件。其中,仅出现过1次强拉尼娜事件,时间为从1988年5月开始持续到次年5月。此外,还有9次中等强度事件,其余均为弱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继上一次拉尼娜事件结束后(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今冬将再次形成拉尼娜事件,即连续两年冬季发生“双峰型拉尼娜”。因此,拉尼娜对热带和副热带的影响可能会更为显著。


从已有的观测资料来看,冷暖交替的海温变化一直存在。周兵指出,正常情况来说,在拉尼娜现象结束之后,海温应回到中性或偏暖状态,因此“双峰型拉尼娜”现象较为少见。


据统计,在1951年至2019年的14次拉尼娜事件中,“双峰型拉尼娜”现象出现过5次,发展为厄尔尼诺事件的有3次,维持中性状态的有6次。


拉尼娜对气候有何影响?


从全球影响来看,多数拉尼娜事件发生时,南美沿岸附近地区降水减少,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则降水增多;非洲中部、美国东南部等地常发生干旱,巴西东北部、印度和非洲南部等地则容易出现洪涝。


据悉,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而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由于受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导致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汽条件会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差,不利于形成降水。


资料显示,受2007/2008年拉尼娜事件影响,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遭受了4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袭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范围广,涉及全国近2/3省(区、市)。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出现大到暴雪,湖南、贵州等地出现冻雨。气象卫星遥感积雪监测显示,积雪覆盖总面积为128.2万平方公里。


“不过,南方多地出现大到暴雪可以说是小概率的极端灾害性事件。2008年出现雪灾的情况较复杂,除了拉尼娜引发冷空气带来的低温外,还有南方水汽的配合,并不代表每次发生拉尼娜事件都会出现大范围雪灾。”周兵强调,拉尼娜现象分为“弱、中等、强”,不同等级的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冬季气温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今冬气温偏低概率较大


通过分析1951年以来历史上的15次拉尼娜事件发现,有10个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偏低,5个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偏高。


“也就是说,不是每个拉尼娜年的冬季平均气温都偏低。出现拉尼娜事件以后,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确实更大一些,约是偏暖概率的两倍。”周兵说。


另外,周兵特别强调,气温偏冷不等于冷冬。“偏冷”“偏暖”只是相较于平均状况而言,而“冷冬”“暖冬”则不同,是有严格标准的。


根据目前的预测,今年秋冬季出现拉尼娜事件几乎已成定局。但也需特别指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因素更加复杂。除拉尼娜事件外,还有北极海冰融化、欧亚积雪变化,以及其他海域的海温异常等因素影响。


二维码.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