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硕学制“2改3”,“研味儿”浓了吗?网友:多帮导师打1年“工”!
更新时间:2021-09-14

专业硕士学制由2年改为3年。日前,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河海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诸多专业被曝出即将或已将专硕学制延长至3年。


“要晚一年才能毕业”“还要多交一年学费”“要多帮导师打一年‘工’”“增加一年,能改变专硕与学硕同质化培养的问题吗?”……学制的变化迅速在专业硕士群体中引起了热议。


部分高校专硕学制由2年改为3年原因何在?这一变化是否真的如有些学生所虑,利少弊多?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高教人士和专硕生。 



反复变化的背后



第一年理论课学习,之后是3~6个月的企业实践,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只有半年,其间还要做实验、验证数据等,东部某高校化学专业硕士魏华感到时间非常紧凑。


如此“速成”的节奏,让魏华在做毕业设计、找工作的时候明显“底气不足”。


去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实习,是他在没去实习前的纠结。最终,他在师兄的建议下,去了大企业,因为大企业经历更能为求职“加分”。


去了大企业实习后,魏华纠结于实习的含金量。“导师交代,问题从实践中来,要在实践中寻找论文选题”。但由于时间短,大企业中实习生的选择性小,干活儿的意味更浓,“往往还没有深入发现问题,实习期限就到了”,之后如何根据问题做论文,却成为不小的难题。


即便一切顺利,时间可能仍然不够用。外审专家多是学术型教授,未必会轻易接受以产品设计报告、设计图纸、软件或程序代码为主体的毕业设计,专硕也不敢轻易突破专家的“标准”,这就导致他们不得不按学硕的路子完成论文,流程被拉长,从而需要延长学制。


回溯历史,专硕的学制可谓经历了“历史的轮回”。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发展专硕时,多数专业的学制就是3年。


直到本世纪初,为了与国际上专硕以及产业发展接轨,才逐渐改为了2年。而近年来,部分高校或部分专业又将专硕学制改为了2.5年至3年。


“反复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是时代发展的新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专硕的数量、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副院长林成华指出。


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后,许多领导、专家都提出研究生培养要更注重质量,要更有研味儿。


“研味儿就是研究生身上要能体现出研究的特质,这就要求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理论更扎实、实践更丰富。”福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常凯说。


在研究生培养强调“高质量建设”“同质等位”的当下,“研究生扩招不能重蹈过去扩招增加数量、降低质量的覆辙,而是要靠抓质量,改变公众对专硕认可度不高的现状。”常熟理工学院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顾永安告诉《中国科学报》。


而在评价上,林成华表示,随着破“五唯”大势所趋,“唯论文”的评价标准被打破,高校也将逐渐探索专硕毕业设计的新形式。


要盘活这一切,在部分高校眼中,第一步在于延长专硕学制。 



学制调整不宜“一刀切”



学制调整究竟由谁决定?


常凯告诉《中国科学报》,专硕学制调整主要来源于学位点的内生需求。由学位点提出申请,高校根据底线原则予以审核、批准。


如专硕学制一般为2~3年,则调整后的学制不得低于2年,也不能高于3年,且不能违背上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的具体规定。


此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采取弹性学制,如中国人民大学自2002年起将学习年限调整为2~2.5年,专硕学分修满即可毕业,但也不能突破底线原则。


哪些专硕专业适合3年?


常凯表示,一种是课程量大的专业,如法硕(非法学),法硕教指委规定其总学分不得低于73学分,课程设置不得低于53学分,原因是所招学生本科全都是非法学专业,因此,在理论学习上应该通过更长时间来达到“厚基础”的目的。


同样的逻辑在其他跨专业报考较多的专业中也成立。如学前教育专业,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辛均庚曾撰文指出,该校学前教育专业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有时高达40%,两年时间除了基本的课程和实践外,还要补修专业基础课程和教学技能,非常吃力。


“学科交叉培养是大势所趋,未来也许还会有类似法硕(非法学)这样的明确要求跨学科报考的专业。”常凯说。


另一种则是实践、实验、论文周期相对较长的专业,如化学、化工、材料类专业,倘若专硕学业中后期的实验进展不顺利,论文阶段就受阻,过短的专业学制设置会给师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


常凯补充道,相比较而言,人文社科类学位点目前选用2.5年学制的比较多。


在他看来,决定一个专硕学位点是否要更改学制,主要基于三点原因:教育部或者相应专业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有政策变化,必须改变;调研兄弟院校,采用该专业大多数院校选用的学制,似乎更加合理;通过自身多年的培养实践,结合用人单位、毕业生反馈等,不断修正,作出改变学制决定。


“学制调整不宜全校专业‘一刀切’,要考虑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调整培养方案;也切忌‘一窝蜂’改制,没有想明白为何要改就盲目跟风。”顾永安说。

 


借鉴海外增加学业负荷



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学制变为3年,同质化的老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正如采访中有大学生反映,“专硕2年都没走出实验室,增加一年学制要多帮导师打一年工”。


增加了一年学制,究竟应该增加哪些内容?


林成华指出,要针对专硕培养方案,做与时俱进的根本性调整,包括专业课程学习、教师队伍、课程标准、课程资料、学生学业评价等。


顾永安指出,要推动高校在专硕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有新突破,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实践与生产实际相融合、教师队伍与行业企业人才队伍相融合、学位论文研究与行业企业实践相结合。


此外,延长学制还包括促进学生的心智成长、增加社交时间。


对比国际上,专硕的学制通常为2年,但其人才培养质量却不失水准。为何中国要通过延长学制才能保证质量?我们真正需要增加的又是什么?


林成华指出,这其中有人才培养标准差异的问题,如英国一年制的课程硕士,主要是为了找工作需要,虽在英国予以认可,但在中国的就业市场却认可度有限。


然而,国外的短学制也为我国专硕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顾永安曾去英国高校考察,发现其学制虽然只有一年,但学业强度大——每学期3至6门课,甚至晚上9点还在上课,一周3000字小论文、半个月5000字大论文。


与之相配套的是,图书馆24小时开放。该校负责人骄傲地说:“(这样做)让学生找不到不能完成作业或偷懒的理由。”


“更为重要的是,适度增加学生学习负荷,形成‘让学生忙起来’的节奏,严格过程管理,建立起‘严’的机制,才能真正保证专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顾永安说。


“当机制成熟、整体实力提高,未来也不排除我国部分高校的专硕学制再由三改二的可能。”采访中,专家们如是说。


来源:中国科学报

8月精品学术会议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