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以下简称“三调”)。
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广华介绍,“三调”成果显示,2019年末全国耕地19.18亿亩。过去10年间,全国耕地地类减少了1.13亿亩,在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了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地类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其中,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
在管理上,从“一调”到“三调”,耕地和园地一直是两个并行的一级地类。在种植作物、种植方式、种植收益、对耕作层和耕作条件的影响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在“三调”中对“二调”时是耕地、“三调”时已不是耕地的农用地进行了专门标注。其中,全国共有8700多万亩即可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以及1.66亿亩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如果需要,这两类农用地可通过相应措施恢复为耕地,但要付出必要的成本。
2017年国务院印发公布《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确定到2020年的全国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8.65亿亩,2030年的全国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8.25亿亩。
“从全国层面看,目前的耕地数量控制在国家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标任务内。但综合考虑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在耕地保护方面,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王广华说。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考虑到湿地的生态功能与林地、草地、水域等有很大不同,“三调”将“湿地”调整为一级地类,将“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和“沼泽地”等7个二级地类归入“湿地”一级地类。
“三调”结果显示,我国生态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10年间,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类合计净增加了2.6亿亩。但生态建设格局在局部地区还不稳定,一些地方还暴露出生态建设的盲目性、生态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必须坚持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生态建设。
“三调”数据显示,全国建设用地总量6.13亿亩,较“二调”时增加1.28亿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1.55亿亩,节约集约程度不够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地方存在大量低效和闲置土地。全国村庄用地规模达3.29亿亩,总量较大,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具有较大潜力。
“三调”自2018年9月启动,2019年12月31日汇总数据,充分利用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无人机等技术,全面应用“互联网+调查”新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预,全流程严格实行质量管控,保障调查数据的真实准确。
来源:中国科学报